自由行穷游攻略行程

【在神山脚下旅居的日子】则巴村的隐世生活(含格聂V线、外转、肖扎湖徒步)

2023-02-25 00:48:29
【前言】那天,我牵着丁真拉姆的手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。当我们路过那座朱红色塔基的白塔时,夕阳的余晖爬上了右侧的雪山,细碎的云彩和我们的脸一起被映得暖红。那是我来到村子的十天里第一个完
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

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

作为一个博物馆爱好者,翔哥每来到一个省会城市,几乎都会去参观一下当地的省级博物馆。

就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来说,虽然历史文化是广西的短板,但广西区博的文物可看性并不差。在馆藏的十万件文物中,包含了一级文物一百四十八件(套),历史跨度从旧石器时代直到近现代,其中不少还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。

与此同时,作为一个在去年年底才升级重新开放的新博物馆,广西区博无论是在展厅布局、灯光效果,还是玻璃的透光度,都非常让人满意!


在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中,二楼1、2号展厅的《广西古代文明陈列》是内容最精彩的一个。

陈列用了两个展厅,系统梳理了广西从史前先民到百越之地,再到隋唐元明清的发展通史。相信看完之后,会打破你对广西是“南蛮之地”的刻板印象。

ps:《广西古代文明陈列》在每天10:00、14:30各有一场免费讲解,时长一个小时。


新石器时代,楔形双肩大石铲,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。

走进陈列的第一部分“文明曙光”,你会看见广西区博十大镇馆之宝里的第一件:楔形双肩大石铲。


大石铲这种形如铲状的石器,大量出土于广西南部地区。有意思的是,包括楔形双肩大石铲在内,大部分大石铲在出土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使用过的痕迹。

由此专家推测,大石铲最初或许是一种生产工具,但后来已逐渐演变成了在农业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一种器具。


商代,兽面纹提梁铜卣,武鸣县马头乡全苏免岭出土。

接着是展厅的第二部分“瓯凤骆韵”,讲述的是广西先秦时期的历史,展柜中最闪耀的是一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:兽面纹提梁铜卣,这也是十大镇馆之宝里的第二件。


凑近观察这件被称为“卣”的盛酒器,可以看到盖面、腹部均装饰以浮雕式的兽面纹,提梁的两端是牛头造型。

如果你对青铜器有一定认识,不难发现这是件典型的中原器物。至于它为何出现在当时西瓯、骆越人生活的广西,有专家猜测或许是通过赏赐、购买或交换而来,也可能是战利品。


西汉,漆绘提梁铜筒,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出土

展厅第三部分“多元一体”,陈列的是秦汉三国南北朝时期的文物。在这段时期,广西与中原的联系日益加深,同时广西合浦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。

广西区博的十大镇馆之宝中,有四件出土于贵港的罗泊湾1号墓,其中包括这件漆绘提梁铜筒。ps:罗泊湾汉墓的主人身份至今未明,推测可能是受南越王赵佗册封的地方最高领袖。


这件提梁壶也是盛酒器,形状跟今天广西少数民族盛水的竹筒很像。

器身漆绘共有上下四段,画面表现方式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T行帛画异曲同工,所画人物的造型、服饰,似乎都可在战国楚人绘画遗物中找到源头。


西汉,翔鹭纹铜鼓,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出土。

同样出土于罗泊湾1号墓的,还有一件造工极为精美的翔鹭纹铜鼓,这面铜鼓,通常被视为是广西区博十大镇馆之宝之首。

铜鼓制作工艺考究,是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、锡、铝合金铸造而成,至今仍能敲击发声。


更让人叫绝的,是铜鼓绚丽多彩的纹饰图案。其中铜鼓鼓面的主体为太阳纹,周围有许多层称为“弦”的同心线条。

弦与弦之间宽窄不等的图案,称为晕圈,其中主晕为衔鱼翔鹭纹,其余饰栉纹、勾连雷纹和锯齿纹。


在鼓身四周的表面,也有数道平行的晕圈,纹饰图案为锯齿纹、圆圈纹、羽人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。

仔细看,能发现鼓胸饰有六组羽人划船纹,每船六人;鼓腰饰有八组羽人舞蹈纹,每组两人,上空有衔鱼的翔鹭,精致程度让人瞠目结舌。


西汉,人面纹羊角钮铜钟,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出土。

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第三件镇馆之宝,是人面纹羊角钮铜钟。这是一件打击乐器,呈半截橄榄形,上小下大,顶有羊角形扳钮,上端开长方形孔。

不妨留意一下钮铜钟的正面,可发现铸有一个浮雕式人面纹。


西汉,扶桑树形铜灯,罗泊湾1号墓出土。

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第四件镇馆之宝,是扶桑树形铜灯。件铜灯做工精巧,从主干分两层向外伸出九条枝干,每支顶端各有一个桑叶形灯盏,主干的顶端则是金鸟形灯盏,造型犹如一棵大树。


西汉,羽纹铜凤灯,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。

广西区博的十大镇馆之宝里,还有这对出土于望牛岭1号墓的羽纹铜凤灯。细心的人会发现,广西区博的Logo设计原型,正是是这对羽纹铜凤灯。


这对铜灯作顾首回望的凤鸟形,双足分立,尾羽下垂及地。足与尾形成鼎立之势以支撑灯身,灵动而稳健!

器物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环保的设计:当灯盏中的蜡烛点燃时,烟灰经灯罩纳入颈管,再由颈管导入腹腔,最后溶入水中,而不会污染空气。与河北出土的长信宫灯、山西出土的彩绘雁鱼铜灯属于同一种“黑科技”。

ps:望牛岭1号墓出土的还有另一件镇馆之宝——棱柱形水晶串珠,在三楼7号展厅的《合浦启航——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》陈列中展出。


西汉,大铜马,贵港市风流岭出土。

广西区博的第八件镇馆之宝,是一件通高117厘米,长112厘米,背宽30厘米的大铜马,出土于贵港市风流岭。

这件大铜马,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体型最大、年代最早的青铜马,因此也被誉为“岭南第一马”。


与大铜马一起出土的,还有一件高鼻、深目、颌下有须的“胡人”驭手铜俑。


大铜马体型高大,肌肉丰满,四肢刚健,作前奔嘶鸣状。仔细观摩,还能发现马的眼、鼻、唇留有涂朱痕迹。


北宋,錾花鎏金银摩羯,南丹县拉要屯虎形山出土。

展厅的第五部分“经略有方”和第六部分“边疆巩固”,展出的是隋唐五代两宋,以及元明清时代的文物。当中有一件北宋錾花鎏金银摩羯,虽然不属于十大镇馆之宝,但足以媲美镇馆之宝!


这件器物是一件酒器,与一组高足盘、高足碗同时出土于南丹县的一处窖藏。酒器用纯银打造,鎏金錾花,造型既像一条鱼,又像一艘船,还长着一对“翅膀”。

有意思的是,西方摩羯形象多为羊身鱼尾,传入我国后则变成了龙首鱼身,因此博物馆将器物标示为“摩竭”而不是常见的“摩羯”二字。


博物馆三楼7号展厅的《合浦启航——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》,也不要错过。广西北部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,中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,展厅陈列的文物当中也不乏镇馆之宝。


西汉,淡青色弦纹玻璃杯,合浦县文昌塔70号墓出土

展厅里最重要的其中一件文物,是淡青色弦纹玻璃杯,这也是广西区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。

这件玻璃杯呈浅蓝色,化验结果表明,这些玻璃器均属于铅钡玻璃和钾玻璃,有别于西方的钠钙玻璃,但其生产技术却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方传入广西的。


西汉,棱柱形水晶串珠,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。

十大镇馆之宝里的最后一件,是出土于望牛岭1号墓的棱柱形水晶串珠。这颗串珠呈不规整的六棱柱形,是目前广西考古发现最大的一颗汉代水晶串珠!


东汉,胡人俑座陶灯,贵港市贵县中学高中部14号墓出土。

展厅里还有造型独特的陶灯,造型是一个胡人俑。与北部湾的合浦不一样,贵港并不在沿海地区,却是连接合浦港与珠江、长江水系的一个交通节点,因此也出土了众多舶来品和胡人造型的陶俑。


东汉,狮形玛瑙饰,贵港市新村22号墓出土。

这件做工精巧的玛瑙饰,同样出土于贵港。造型是一只作伏卧状的狮子,圆润丰满,背部滚圆,刀法简练,形态生动得让人叫绝!


还有《釉彩斑斓——馆藏瓷器陈列》,位于博物馆二楼3号展厅,是广西区博馆藏瓷器专题展,假如时间充裕也不妨看看。


明代,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,上海市征集。

整个展厅里最瞩目的一件瓷器,或许是这件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。

德化窑以烧造白瓷著称,这件观音坐像是明代德化窑白瓷塑像中上乘之作,面容极具神韵,姿态优美典雅,衣褶飘逸动感,可以说是境界不同凡响。


元,青花人物故事图罐,横州市出土。

这件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罐,是横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

罐腹的纹饰为“尉迟恭单鞭救主”,取自元杂剧《尉迟恭单鞭夺槊》。有人像画的元青花存世数量极为稀少,横州市出土的这件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罐堪称神品,举世罕见!


仔细观察,可以看到纹饰画面共有四个人物:手持长叉、已露败绩的是唐将段志玄;其后双手持槊,驱马追赶者是单雄信;端坐马上、回首顾望者是秦王李世民;左手握缰、右手举起的是尉迟恭。


除了室内展厅,广西区博还有一处“文物苑”。

文物苑是用壮族干栏、侗族风雨桥、苗族吊楼、毛南族石屋等建筑,展示了广西壮族、侗族、苗族、毛南族的民居,这也是国内博物馆比较少见的设计,值得一看。


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】

地址:民族大道34号。

门票:免费,需预约。